1. 当前位置:
  2. 首页
  3. 党史文献
  4. 聚焦党史
  5. 详情

兵团第六师前身部队抗战在太行山上

日期:2020-10-10
来源:杨生福 文定讴 孙拥军
【字体:

2015年8月,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,26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《太行山上》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首播。播出期间,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的广大干部职工每晚8点至10点都在收看这部抗战大戏,随着剧情的展开,兵团第六师前身部队的抗战历史全景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,这让六师人倍感亲切。

兵团第六师前身部队129师386旅771团、16团、25团(后组成新四旅),抗战八年有七年战斗在太行山上,七亘村、长生口、神头岭、响堂铺、百团大战、韩略村等战斗都留下了六师前身部队抗日健儿的身影。先辈们不怕困难、不怕牺牲、勇于担当、勇于胜利的精神品格,成为激励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1937年9月6日,在陕西三原县石桥镇的原野上,刚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129师召开抗日誓师大会。部队集合时下起了大雨,就在这狂风暴雨中,八路军129师13000名指战员在刘伯承师长带领下庄严宣誓:“为了民族、为了国家、为了同胞、为了子孙,我们一定要抗战到底!不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,誓不回家!”

这个上万人的队伍里,序列为129师386旅771团的就是兵团第六师前身部队。它原来的番号是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31军91师,师长徐深吉任整编后的771团团长。当时的八路军辖3个师、6个旅,共16个团,771团是八路军的十六分之一。

在山西武乡的八路军纪念馆陈列的图片上,有一张八路军最高将领东渡黄河的照片,照片是朱德、任弼时、左权、邓小平正在一条渡河的木船上。朱德举望远镜向东瞭望,任、邓、左气定神闲地坐着。就是这一叶方舟,日后扭转了华北抗日战场的危局。陕西韩城芝川镇这个渡口,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才把八路军4万多抗日健儿送过黄河。等到129师渡完黄河,已是1937年的10月初。一踏上山西的土地,129师便马不停蹄地横穿吕梁,直奔晋东的抗日前线。

山西和顺县石拐会议纪念园清新而宁静,高耸的纪念碑像一柄利剑,直指苍天。纪念园不远的山脚下,坐落着一庭古朴的小院,八路军渡过黄河后,这里成为八路军总司令部和129师指挥部。

1937年11月11日,八路军总部就在这里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,会议做出了关于八路军主力部队开展游击战争、创建抗日根据地和实施战略展开的重大决策,这次会议就是光耀史册的“石拐会议”。会议两天后,朱德总司令又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八路军第129师党员、干部会议。兵团第六师的前身部队386旅771团,在此期间担负着保卫石拐会议顺利召开的重任。

石拐会议之后,长城内外,万山丛中,青纱帐里,八路军四万多名抗日健儿端起土炮洋枪、挥舞着大刀长矛沉重地打击着日寇的嚣张气焰,一场场战斗,一次次大捷,鼓舞着亿万万中华同胞的抗敌士气和信心。石拐会议点燃的烽火照亮了整个华北乃至中国的抗日战场。“石拐会议”意义如同红军长征时期的遵义会议。在这个战略思想指导下,从1937年11月到1940年秋百团大战,仅仅3年时间,八路军便由16个团发展到105个团,这种超常规的发展,日本人没有想到,蒋介石更没有想到。由于国军正面战场和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游击战场的共同作用,日本侵略军叫嚣的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。

电视剧《亮剑》的作者都梁在三次走访了六师五家渠市后说:“《亮剑》的故事取材于八路军129师386旅的真实战例,历史上的386旅虽然没有独立团,但这支铁血军队却塑造的是771团和16团的英雄形象。”

2015年5月,五家渠电视台《英雄六师》摄制组来到了西安一所空军干休所,见到当年曾参加过韩略村伏击战的抗战老兵王友亮,王友亮今年88岁,离休前是空十一军副参谋长。当年,他参加韩略村伏击战时,是16团2营6连机枪班的一名战士,他向记者讲述了16团指战员是怎样“亮剑”的。

韩略村,山西省洪洞县曲亭镇上的一个村庄,临(汾)屯(留)公路穿村而过,村子东边,隐藏着一条很不起眼的土沟,然而这条至今没有名字的土沟,72年前,却让180名侵华日军的精英葬命于此。

1943年,抗日战争进入最残酷、最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。这一年夏秋,蒋介石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,重兵指向陕甘宁边区。革命圣地延安告急,386旅接到了党中央赋予的新的使命。16团在王近山旅长带领下赶赴延安,保卫党中央,保卫边区。

10月22日,王近山率领十六团巧妙地穿过日军的层层封锁到达韩略村,当时地方武工队队长向王近山反映了一个情况,说韩略村有一个地方,有一两里路段是一条沟,那个地方经常有车辆来往去前线运兵运武器,这个地方打伏击最好了,你们敢不敢打,想不想打。

对王近山来说,没有他不敢打的仗,这位湖北红安籍的红军猛将,素以“猛扑、猛冲、猛打、猛杀”四猛而闻名,被日军和八路军双方指挥官称为“王疯子”。

王近山带领386旅16团的指战员,由村民带路侦查了韩略村的地形,在这里打伏击,虽然有利条件很多,但也有不少不利因素。韩略村距离日军“扫荡”的前线指挥部只有25多公里,不远处就有敌人的据点,如果不能速战速决,或者走漏消息,枪声一响,敌人的增援很快赶到。如果这样,16团的处境将会非常危险。

敢打敢胜、胆大心细的王近山决定在虎口里拔牙。在排兵布阵时,王近山在沟的两侧分别布置了4个连的兵力,又利用高粱秆和玉米秆作伪装伏击敌人。天亮以前就部署好了,等到九点钟了还没见鬼子的影子,大家有点等不及。王旅长说不慌,耐心一点,再等一会,等上一两个小时再看看,等到十点钟如果鬼子不来,咱们就撤。结果到了九点多钟,看到洪洞县公路上一股烟,汽车过来了,越来越近,一看都是卡车,一共十三辆车。

当日军的十三辆汽车全部进入伏击圈后,负责断尾的十六团6连首先开火,切断了敌人的后路,负责打头的9连把敌人的车队堵在了沟里。刹那间,几百个手榴弹在敌人的头上炸响,巨大的爆炸声和漫天的烟火笼罩着山谷。

冲锋号吹响了,激越的号声穿过弥漫的硝烟,让每一个战士的热血沸腾起来,他们举起大刀,端起钢枪,高声呐喊着,向敌人冲去。

九连的一个班长叫杨方,他跟前的日本鬼子比他高半头,块头比他大,杨方的块头小但是他非常壮,他不服气要和鬼子肉搏,你个子大我也要上去抓,一上去就掐人家脖子,人家块头大,一把把他甩到地下。一个叫赵富成战友,一看杨方有危险,赶快带着一个战士一个健步过去,用刺刀把日本鬼子后脑勺刺穿。

当时有7名日军躲在路边的一个洞里,负隅顽抗。16团的战士们投掷手榴弹歼灭他们,当时有三名日军在内洞装死,由于时间紧迫,八路军战士没有更多时间搜索,三名日军侥幸逃过一劫。

伏击战结束后,从缴获的文件上查明,这批被歼灭的日军,是日军参谋本部抽调的军官和军校学员组成的“军官观战团”,他们原本是乘汽车沿临屯公路进入太岳区,到战场实地观战“铁滚扫荡”战法的。这次战斗共歼灭日军中队长以上军官180多名,其中有少将旅团长一名,大佐联队长六名,烧毁敌人汽车13辆,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。十六团在韩略村的亮剑,令日军损失了大批中层骨干,以至日本华北方面军没法再组织一次像样的扫荡,他们的“铁滚扫荡”也草草收场。韩略村伏击战,在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,在全国广为传诵,毛泽东称赞王近山:“我早就听说四方面军有个王疯子,敢打没有命令的仗,了不起啊”

2012年7月,王近山将军的儿子王岩来到五家渠将军街,王岩在父亲画像前深深跪拜。王岩对着父亲画像说:69年前,你老人家带的这支部队,现在在新疆,把六师五家渠建设得很好。你应该为这支部队感到骄傲,因为这个部队为你感到骄傲。

第六师前身部队开进太行山时是一个团、不足两千人,离开太行山、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发展成一个旅,人数达到七八千人,是原来的四倍。由771团、16团、25团组成的新四旅,1943年底开赴延安,解放战争中参加了保卫延安、解放西安、解放兰州等重大战役。1949年1月,新四旅整编为六军十七师,之后进军新疆,剿匪平叛、屯垦戍边。771团、新四旅、17师、第六师,这就是这支部队的传承轨迹。

“红日照遍了东方,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。听吧,千山万壑,铜壁铁墙,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。听吧,母亲叫儿打东洋,妻子送郎上战场。我们在太行山上……”这是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歌,也是第六师前身部队的歌。

兵团第六师前身部队抗战在太行山上-昆仑网—新疆党建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