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当前位置:
  2. 首页
  3. 组织工作
  4. 基层组织建设
  5. 农村
  6. 详情

和静县:马头琴唱响致富歌

日期:2022-09-19
来源:中国组织人事报
【字体:

初秋,巴州和静县古仁郭楞村毡房点点、炊烟袅袅,蜿蜒的小河旁传来悠扬的马头琴声。蓝天绿草间,一群群牛羊缓慢游动,恬静悠然,一幅幸福和谐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。

7年前,这里曾是偏远闭塞、贫穷落后、人口不足200人的小山村,没电、没路、没通讯、村民没钱,一度被称为“四无村”。穷则生变,近些年来,和静县人大驻古仁郭楞村“访惠聚”工作队带领村“两委”把脉会诊,通过强队伍、抓产业、办实事等一系列措施,带领党员群众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之路。

建好队伍带好头

村干部年龄偏大、文化程度偏低、后备干部青黄不接,一度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。“访惠聚”工作队根据村干部能力情况,采取“以老带新”结对帮带模式,全方位对村干部进行实训,从教思路、教方法、教经验,到定期组织村“两委”成员参加县级村干部能力素质提升班,有效提高履职能力。

为破解“人难选、选优难”问题,村党支部从本土致富能手、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、返乡大学生中择优储备6名村级后备力量,通过换届选举,4人进入村“两委”班子,为班子注入新鲜活力。大力实施“双培双带”工程,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,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。全村党员人数从14人增加到28人,提升了村“两委”自身建设水平和服务群众能力。

村里还设立了党员先锋岗,所有党员干部和无职党员戴党徽、亮身份,每月评比,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。根据党员特长,明确岗位职责,设立党风党纪监督、政策法规宣传和群众意见收集等10余个岗位,让所有党员都有机会发挥所长、服务群众。

“以前,到村委会基本上找不到村干部,村民对上级政策也不清楚。现在,村干部作风变了,班子凝聚力、执行力强了,党员给老百姓带了个好头。”老党员依仁且说。

做强产业促增收

古仁郭楞村地处高寒山区,山谷海拔2950米,畜牧业是村里的主导产业,但由于缺乏先进技术,普遍面临牲畜品质退化、销售不畅的问题。“产业是发展的根基。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,光靠‘老字号’传统产业还不够,要不断加大科技、资金等要素投入,立足资源禀赋,多条腿走路,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。”第一书记欧阳宏志说。

工作队与村“两委”经过调研分析,制定倾力培育壮大牦牛产业的发展规划。在争取县、镇畜牧技术部门的指导帮助下,一方面利用选种选配、人工授精等技术手段加快牦牛改良进程;另一方面从外地引进优良牦牛品种,对本地牦牛进行改良、提纯复壮。筹集资金200余万元帮助村民解决圈舍不足、草料短缺、贷款困难等问题。

村里建立利益联结机制,采取“党建+合作社+牧民+精准分红”方式,动员28户村民参与到合作社生产管理、销售全过程,把群众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,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20万元以上,入社村民户均分红3709元,探索走出了党组织引领推动产业发展、富民强村之路。“我家现在有牦牛201头。我又承包了村集体的102头牦牛,一家5口人均年纯收入达到48000元,去年还在县城买了楼房。”村民本拜的脸上写满幸福,日子真是越过越有滋味儿。

服务群众聚民心

几年来,驻村“访惠聚”工作队积极争取资金,村里修建水窖1座、打机井2眼,村民喝上了洁净安全的饮用水;修建牧道60公里、草场围栏7公里;购买了1辆铲车,用于冬春道路、牧道除雪,方便牧民出行、转场……

工作队与村“两委”平均每年为村里办实事好事8件以上,累计争取财政惠民生项目12个,总投资达527.6万元。路通了、灯亮了,手机信号通了,村民口袋里有钱了,大家脸上的笑容多了。

为了让村民充分享受到富民强村带来的红利,古仁郭楞村通过召开“四议两公开”会议,决定村里每年从集体收益中拿出一定资金建立补充养老保险;对考上大学的村民子女给予补助;村里每年免费为每户村民提供种公畜,免除每户村民的生产生活水费;对患大病住院的村民给予适当经济救助……这些普惠“暖心政策”极大地增强了村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为提升致富能力,村里与县技工学校进行长期就业培训协作,大部分村民掌握1—2项实用技能。如今,村里有产业,人人就业有渠道,村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和静县:马头琴唱响致富歌-昆仑网—新疆党建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