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业兴旺 富民有望

——记昌吉州林业和草原局驻木垒县博斯坦乡依尔喀巴克村第一书记、工作队长 赵刚

日期:2022-12-15
来源:新疆访惠聚
【字体:

“赵书记能干得很,他来村里后,增收的路子宽了,大家的腰包鼓了,日子越过越红火……”提起昌吉州林业和草原局驻木垒县博斯坦乡依尔喀巴克村第一书记、工作队长赵刚,村民们连声称赞。

2021年1月,赵刚来到依尔喀巴克村,他发现部分村干部综合素质能力不高、村级产业发展单一,决定在建强基层党组织、打造富民产业上下功夫,用自己的“辛苦指数”换来群众的“幸福指数”。

依尔喀巴克村以哈萨克族、乌孜别克族村民为主,大多有打馕的传统习惯。2021年6月,在赵刚的联系协调下,邀请懂技术、善经营的村民赛力克保力·哈布德力负责“托喀西馕农民专业合作社”;争取项目资金65万元,定制12个馕坑,提升改造加工厂房400平方米,购买电烤箱、和面机、包装机等设备,采取“合作社+村民”的模式,规模化发展馕产业。


了解馕生产情况

“这些馕加入了牛奶、鸡蛋,有的还放了蜂蜜,只要掌握好火候,外酥内软,顾客都爱吃……”一坑热馕出炉,空气中散发着浓浓的馕香,打馕能手别里克宝·胡赛音骄傲地说。

工作队和村“两委”从乌鲁木齐邀请专业打馕师傅,定期开展现场培训,为村民传授馕饼制作技术,讲解食品卫生标准,帮带培养打馕能手3名。引导合作社开发鹰嘴豆馕、黑麦馕等5个特色馕品种,日产馕1500个,销往乌鲁木齐、准东开发区等地;带动1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,人均月收入2500元。

“赵书记,现在牛奶卖不出去,这样下去牛也养不起了,该怎么办呀……”养殖大户沙海焦急地说。

依尔喀巴克村村民主要收入来自牛、羊和骆驼养殖,全村存栏牛2100余头,其中奶牛占一半以上。由于牛奶销路不畅、没有储存加工设施、养殖成本高等原因,让40余户养殖大户很“闹心”。


入户走访

心中有数,手中有招。赵刚组织工作队员、村干部和有经验的村民混编分组,对接餐饮企业,签订鲜奶销售订单,解决村民燃眉之急;同时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补助项目资金60万元,打造180平方米厂房,购置制冷罐、发酵罐、真空包装机等设备,制作奶疙瘩、酥油等特色食品,打造集收储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。目前,承接订单7笔,带动6名村民稳定就业,人均月收入3000元。

工作队和村“两委”引进木垒县阿合加尔玛民族特色食品有限公司,发展小麦、玉米、豆类等小杂粮加工、包装和销售。协调福建漳州援疆资金10万元,购置20台刺绣设备,打造刺绣车间,依托木垒县木拉民族手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,承接服装订单。争取乡村振兴补助项目资金40万元,新建驼奶收购站。通过产业带动,4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,人均月收入2500余元,预计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0万元。

产业兴了、村民富了,班子更要强起来。赵刚从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入手,根据工作队员专长和村干部特点,健全完善“1+N”结对帮带机制,签订培养责任书,由1名工作队员帮带1名村干部、2名村级后备力量,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、教授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技巧、指导处理村级各项事务,定期开展“岗位练兵”活动,不断提升村干部综合能力素质。

工作队和村“两委”从返乡大学生、致富能手中择优储备7名后备力量,通过指导帮带、设岗定责、捆绑考核,5名村级后备力量进入村“两委”班子。推荐4名村干部前往福建、山西等援疆省市学习取经,开展“党员课堂·逢五必学”31期,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和致富带富能力,夯实基层战斗堡垒。

“我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,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,促进牧草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型升级,推动骆驼养殖等一批项目尽快落地见效,逐步发展壮大村级产业,释放乡村发展‘红利’,让村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。”赵刚信心十足地说。(昌吉州“访惠聚”办公室 詹媛、邱会淼 供稿)

产业兴旺 富民有望-昆仑网—新疆党建网